七一揭開政改戰 爭奪管治權

七一揭開政改戰 爭奪管治權

8 July, 2013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A36

世上許多地方的人都會在國慶或地區創建日大事慶祝,舉行煙花表演、大型巡遊等活動。無可否認,民眾之所以會熱烈慶祝,多少是因為這個日子代表着自己人成功爭取自決。

特區的歷史背景卻較為特殊。香港素來不是獨立的政治實體,特區成立乃中英談判的結果。雖然北京在草擬《基本法》的過程中十分重視港人意見,但是最終決定權不在香港。因此港人在特區成立紀念日的心情比較複雜。

要港人「慶七一」 須符兩條件

要令廣大市民為回歸日高興,起碼有兩個條件:第一,港人感到生活比回歸前好;第二,港人以作為中國一部分而自豪。我覺得港人最認同中國人身份的時間應該是2008和2009年。2008年四川大地震激發起港人對同胞的關愛之情;災後不久,國家成功舉辦璀璨的奧運,亦令港人深感自豪。2009年,美國次按問題觸發的金融災難席捲西方各國,中國卻能夠抵禦這場風暴。有金融專家對我說,中國沒有能力拯救全世界,但有能力救自己的3個子女——台灣、香港和澳門。中國當年推出4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,保持經濟蓬勃增長。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的庇蔭下,才得以避過西方所遇到的大衰退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

然而,近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,粗放式經濟的後遺症逐漸浮現:地方政府財政紊亂,大量資金投放在不必要的基建,假貨充斥市場,食品安全問題頻生……此外,還發生了一些人權事件,令部分港人對國家的發展感到憂慮。

邁「動員後社會」 七一意義變質

10年前的大遊行亦令七一的意義變質。雖然2003年大遊行的導火綫是廿三條,可是理智的人都知道,50萬人上街是由於香港當時面對史無前例的災難:沙士疫症、負資產、失業等不幸事件同時發生,情況相當罕見。以後每年,不論搞手如何大力催谷,始終難以複製2003年的場面。以今年為例,社會無疑積累了不少民怨,但因為經濟就業環境不錯,遊行人數按港大計算只有10萬左右。筆者留意到,除了參與示威遊行和慶祝活動的兩大陣營外,在商場或其他角落,市民大多以享受假日的心情度過。

雖然如此,2003年遊行的確已烙進港人的集體意識。香港成為「動員後的社會」(post-mobilisation society),社會動員已是常態,七一更成為大規模動員的日子。組織者把七一當成考驗政府實力和民望的日子,希望用群眾壓力迫使某些政府高層下台,打擊政府威信,甚至企圖在過程中引起混亂。管治者必須面對這個現實。

政改若無共識 恐淪埃國亂局

一如過往,今年七一遊行議題眾多,包括同志平權、殘疾福利、退休保障等等,最值得留意的當然是大會主題——「人民自主,立即普選;佔領中環,蓄勢待發。」主辦者不諱言,遊行於遮打花園終結,並舉行集會,是為明年七一佔中熱身。來年政改大戰將圍繞一大議題,就是如何達成2017年特首普選。說到底,明年七一示威及佔中是為了爭取一套繞過《基本法》和中央的選舉制度。的而且確,這場政改大戰其實是香港管治權爭奪戰。

明年是決定香港前途的關鍵年。因政改五部曲及本地立法需時,政府無論如何都要在明年開始政改方案諮詢。若能夠提出合情合理的方案,凝聚共識,令港人得以在符合《基本法》和國家利益的前提下選出自己屬意的特首,將會是香港成功落實「一國兩制」的里程碑。若社會不能達成共識,甚至因為佔中等行動而產生像埃及、土耳其般的亂局,動搖香港繁榮穩定的根基,則十分可惜。

香港是福地,700萬市民在這裏安居樂業,我們應該珍惜。若然抱着所謂「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」的心態,破壞香港基業,實在有負社會大眾。每個人都有責任以包容、開放、理性、務實的態度討論政制發展,合力解決困擾香港多年的政制問題,讓香港日後得以專注處理經濟民生的深層次矛盾,再創高峰。

葉劉淑儀 
新民黨主席/立法會議員

1 comment:

  1. 呵呵,鄉肛已經越來越像台灣靠攏,眾口難調,廣東移民後代暴動,社會穩定越來越差

    ReplyDelete